Marketing Resources
Morbi porta, velit consectetur vehicula suscipit, ligula urna lacinia lectus, sit amet semper massa nibh vitae.
初到加拿大的100天應該做甚麼?
搬到一個新的國家、接受一種新的文化並使之成為自己的文化,似乎看上去令人生畏。當你在加拿大開始新生活時,可以做幾件事情以確保你能儘快的安頓下來。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簡要介紹你在抵達後應該做的幾件事情。同時還將提供相關資源,以幫助你初到加拿大100天的生活。 新移民登陸加拿大的基本手續 ‧ 獲得社會保險號碼(SIN) SIN號碼是一個九位數的號碼,對於找工作、開銀行賬戶和申請任何政府援助或信貸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些額加拿大機場會提供辦理SIN號碼的服務。目前,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和溫哥華國際機場在工作日的工作時間為新移民提供這項服務。 如果你沒能在機場辦理SIN號碼,或者你的到達機場不提供SIN服務,你可以選擇在網上或通過郵件申請。由於COVID-19的大流行,不鼓勵親自到加拿大服務中心去辦理。 ‧ 申請省級健康保險 在加拿大,需要辦理健康保險卡後才能獲得醫療服務。每個省或地區都向其居民提供辦卡服務。新移民需要先向省政府提交申請。如果你在安大略省,你可以在安大略省服務局網上提交申請,如果你在亞伯達省,你可以訪問亞伯達服務局。 申請加拿大公共醫療保險可能需要有一個等待期,時間因所居住的省或地區而異。一些省份如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有長達三個月的等待期,但在亞伯達省,從落地那天起就可以得到醫療保障。所以,一定要檢查所居住的省或地區的資格要求。 請注意,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大多數有等待期的省政府都對新移民免除了醫療保險的等待期。因此,可能從落地的那天起你就可以享受到COVID-19的檢查和治療。現行的規定都會定期修改,政府會保證任何需要醫療保健的人都能獲得資格。因此,請繼續關注政府和新聞網站的最新更新。 ‧ 尋找家庭醫生 家庭醫生也被稱為全科醫生(GP),為你和你的家人解決醫療需求。如果要看專科醫生,也需要由家庭醫生提供轉診。 ...
移民申請積壓再增20萬 不堪磨蹭有人擬棄永居
移民部4月份所有類別的申請,積壓已超過200萬份。 加通社資料圖片 【星島綜合報道】儘管加拿大仍是移民的首選目的國之一,但是越來越多的個案積壓、漫長的處理時間以及缺乏溝通和透明度,正在令那些尋求加拿大夢的申請者變得越來越沮喪,有人甚至考慮放棄申請永久返回原居地。 據加拿大移民部 (IRCC)的數據,4月份所有類別的積壓申請,已從3月份的180萬件增加到逾200萬件。 CTVNews.ca至今已收到超過100名受積壓困擾人士的呼籲,他們有的面臨簽證處理時間延誤,有的在焦急等待成為永久居民。 高級律師利維(Daniel Levy)在CTVNews.ca的訪問中表示,疫情之初移民部關閉了許多辦公室,取消了面試、入籍儀式、預約等服務,很多工作人員轉而在家工作,但這種在家工作的過渡並非易事。 最重要的是,聯邦政府在疫情期間還推出了多項新的移民計劃,令積壓情況更加嚴重,包括去年4月為9萬名基要服務工人和國際留學生提供獲得永久居留權的新途徑;去年9月安置至少4萬名阿富汗難民的特別計劃;以及今年3月份推出加拿大-烏克蘭緊急旅行授權,允許「無限」數量的烏克蘭人以臨時居民簽證進入本國。 移民律師格林(Stephen Green)指,所有這些都為持續的移民積壓製造了一場「完美風暴」,而加拿大根本沒有能力應對任何數量的增加。 格林說,安省怡陶碧谷移民中心目前有超過5,000張永久居民卡等待分發,其中一些永久居民在海外,已經等待了一年多。由於處理永久居民申請的時間太長,很多人都錯過了預約。 根據CTVNews.ca 在5月6日檢索到的數據,目前永久居民卡的處理時間為99天;居住在加拿大境內的配偶或同居伴侶家庭團聚移民為15個月,境外為22個月;父母或祖父母移民為33個月;即使對於即將獲得加拿大公民身份的永久居民來說,處理時間也很糟糕,平均需要等待27個月。 長時間的延誤,意味著申請人在繼續等待移民官員的決定時,不得不擱置一些重要的生活大事和抉擇。 ...
港人移民炒貴樓? 加拿大樓價失控擬禁外國人買樓!
港人移民炒貴樓? 加拿大樓價失控擬禁外國人買樓! 加拿大一直是港人熱門移民國家,但鑑於加息及通脹問題,對於全球經濟均造成嚴重衝擊,過去兩年加拿大樓價增逾50%。外媒引述消息指,加拿大財長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將包括於未來兩年禁止大部份外國人買樓置業等政策以遏止樓價。 傳設外國人買樓禁令 不過外國買家禁令不適用於學生、外籍勞工或擁加拿大永久居留權的外國公民,而是主要針對那些買樓後卻不在加國居住者。 港人所到之處 樓價必定起飛? 根據加拿大移民部數據顯示,相比2019年前的移民趨勢,獲得加拿大永久居留權並已登陸的港人增加約50%。而本港購買加拿大物業者,大約9成均持有加拿大國籍,所以預料相關政策對本港買家的整體影響不大。 港人一向愛「磚頭」,移民到加拿大的人口飆升,加上新冠疫情導致居家辦公人數增多,當地居民和移民人口對置業都產生強烈興趣,全民「瘋炒」樓市,導致加拿大物業存量供不應求。 今年2月,加拿大MLS房屋基準價格漲幅創下房地產市場新高,按月增長25%,急升至約86.93萬加元(大約543萬港元)。同期平均樓價亦升至81.67加元,升幅高達20%,刷出新高紀錄。 杜魯多曾承諾會禁止外國人置業 據報,打擊樓價的相關政策早已醞釀多時,翻查資料,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去年競逐連任時,曾經承諾會禁止外國人在加拿大置業,保障當地人置業機會。由於買家趕在加拿大央行加息之前入市,2月份按月漲幅更破紀錄,所以聯邦政府突然出招履行競選承諾。 加拿大政府同時計劃撥款數十億加元用作興建可負擔房屋,並協助地方政府更新系統,加快新樓的建設速度。 同時,政府將推出新的「免稅首置儲蓄戶口」計劃,透過免稅方式讓40歲以下加國人付首期買樓時節省達4萬加元(約25萬港元),他們提取款項買樓時不需納稅。 文章版權為新傳媒集團所擁有,原文請按: ...
櫻花季節
溫哥華 downtown, 櫻花季節啱啱完啲櫻花開始凋謝 😥
加拿大移民部即日起提高永久居民申請費
【星島綜合報道】加拿大移民、難民和公民部(IRCC)4月5日在其網站上更新,從4月30日之後加拿大將提高所有永久居民申請費用。 永久居民是指那些不是加拿大公民,但有權利在這個國家生活和工作的人,他們的居留時間沒有任何限制。這類群體擁有與公民基本相同的權利和福利,包括成為加拿大養老金計劃的繳款成員,以及享有免費醫療等。不過,他們不能擁有投票權,也不能在公共或私營機構從事需要高級安全審查的工作。 事實上,提高收費也並非甚麼新鮮事,費用的上漲是為了確保加拿大與其他移民國家的收費保持一直。 移民部長弗雷澤(Sean Fraser)曾表示,移民對加拿大經濟貢獻非常大。他在去年12月曾表示:「加拿大需要移民來創造就業機會,推動我們的經濟復甦。新移民正在幫助解決加國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從2020年開始,加拿大每兩年提供永久居民申請費。當時,政府宣佈,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申請費會每兩年上調一次。聯邦政府的下一次收費上調預計將在2024年。 目前,主申請人和隨行配偶或同居伴侶的永久居留申請費為500元;到4月30日,這一價格將變為515元。 對於聯邦高級技工、省提名計劃和大西洋移民項目等類別,主申請人的新費用將是850元,而不是之前的825元。隨行配偶或同居伴侶也將支付850元,隨行的受撫養子女則為230元,之前是225元。 作為加拿大移民水平計劃的一部分,聯邦政府已承諾在5年內提供21億元,並在2022年預算中繼續提供3.176億元的撥款,以支持新的永久居民在加國定居。 IRCC一位發言人表示:「從2022年1月1日至3月31日,我們對永久居民申請作出了超過16.5萬個決定。」在2022年的第一個季度,加拿大已邀請了至少11.3萬名永久居民。 https://www.singtao.ca/5743124/2022-04-30/news-%E5%8A%A0%E6%8B%BF%E5%A4%A7%E7%A7%BB%E6%B0%91%E9%83%A8%E5%8D%B3%E6%97%A5%E8%B5%B7%E6%8F%90%E9%AB%98%E6%B0%B8%E4%B9%85%E5%B1%85%E6%B0%91%E7%94%B3%E8%AB%8B%E8%B2%BB/
「配偶擔保」移民 加拿大提供開放式工作許可
對於已經申請境內配偶或同居伴侶擔保移民的人來說,加拿大政府提供開放式工作許可證(SOWP),使他們在等待移民申請審理期間,可以在加拿大合法工作。 CIC News網站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紹了與配偶開放式工作許可證相關的規定。 加拿大移民、難民和公民部(IRCC)處理配偶擔保移民申請的時間,大約需要12個月。配偶開放式工作許可證允許申請人在等待申請處理期間,在加拿大合法工作。 該工作許可證允許持證者在加拿大任何地方,從事任何的工作,而且雇主不需要獲得勞動力市場影響評估(LMIA)。相比之下,封閉式工作許可證只允許持證者為一個雇主工作,或只在一種職業工作,而且雇主需先獲得政府批准的勞動力市場影響評估。 有了該許可證,在等待申請審批期間,申請人顯然可以與其配偶或伴侶在加拿大境內住在一起。否則的話,他們必須在加拿大境外等結果。 使用該許可證去工作的話,將使持證者在成為永久居民之前獲得加拿大工作經驗,這有助於他們在加拿大發展自己的職業。研究表明,更多的加拿大工作經驗通常意味著有更高的收入。 不僅如此,持證者還可以更早在加拿大建立人脈關係。有需要的人,還可以在這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語言技能。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4/4/n13695716.htm